查看原文
其他

雾,抱起来是什么感觉?

小刘 NOWNESS现在 2022-04-12

🌫️

一起去雾中漫步吧


4月8日,88岁的日本艺术家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的个展,将于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美术馆开幕,这是她在本国之外举办的首个大型回顾展。中谷芙二子,是世界上首位将“雾”用作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如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完成了90多个有关“雾”的装置作品。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1970, Pepsi Pavilion Expo 70, Osaka

雾,俨然已成为中谷芙二子标志性的风格标签。但她并不希望人们只关注一场云雾的物理外观,而能注意到雾与不同环境“碰撞”时所发生的奇妙变化,“雾使可见的东西变得不可见,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比如风。”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Shoreditch


如何让一座建筑消失

中谷芙二子1933年出生于札幌,她的父亲是北海道著名的物理学教授中谷宇吉郎,是世界上首位发明人造雪花的科学家。“雪是从天上寄来的信”,这句极致浪漫的话就出自中谷宇吉郎之口。或许是受到了父亲热衷物理学的影响,中谷芙二子一生都着迷于雾,这一转瞬飘散、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中谷芙二子195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这一年也是草间弥生离开日本奔赴美国的一年。此后芙二子前往欧洲,在巴黎和马德里学习绘画。回到日本后,她再次赴美。1966年,她作为一位遥控操作员,与艺术技术实验小组 E.A.T. 合作参与了实验戏剧项目“Solo for 9 Evenings: Theatre and Engineering”,该活动是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史上首次大规模合作。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BMW TATE LIVE EXHIBITION: TEN DAYS SIX NIGHTS" 

24 MARCH – 12 APRIL 2017

1970年,应 E.A.T. 创始人的邀请,她开始为大阪世博会的百事可乐馆创作雾雕,这是她首个雾雕作品。场馆是一个直径45米、高23米的圆形穹顶建筑,由日本老牌建筑师 Tadashi Doi 设计。由于不喜欢该建筑略显保守的外观,E.A.T. 的成员们决定让这座建筑“消失”。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Shoreditch

在工程师 Thomas Mee 的帮助下,芙二子开发出一套可以喷射出极细水雾的装置。在百事可乐馆顶部,芙二子设置了2520个喷头,每天耗费41吨水以便产生足以遮蔽整幢建筑的雾气。建筑内的顶部全部由镀铝聚酯薄膜覆盖,形成一个巨大的银色球面镜,当人们走近时会看到自己有趣的“扭曲模样”。这座建筑因这一次“消失”被评论家称为“非物质建筑”。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1970, Pepsi Pavilion Expo 70, Osaka

此后在2002年的瑞士世博会上,通过与美国设计工作室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合作,芙二子的云雾又一次得以更大规模地展现。在一个长91米、宽60米的露天建筑上,她安装了35000个高压喷嘴来让它“隐形”,装置用水直接取自建筑下方的纳沙泰尔湖。为了到达这座湖面上的建筑,设计师还特地修建了两座120米长的桥。当人们穿着雨衣向场馆走去时,周围飘出的风和雾,让他们不得不紧紧抓住桥上的扶手。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Blur Building, rendering, Exposition Pavilion, Swiss Expo, Yverdon-Les-Bains, 2002


看雾,不是雾

通过对“雾”的有趣创作,中谷芙二子希望在看待世间一切时能摆脱片面狭隘的观察视角。当人们走进她的雾中风景时,雾气可以让观者尽情发挥想象力,拥有一种更为开阔的精神体验,什么都看不见”反而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加多维的感知。

© 中谷芙二子《霧の彫刻》+田中泯「場踊り」(2021.4.24)

© London Fog fog performance (2017)

installation view from BMW Tate Live Exhibition: Ten Days Six Nights at Tate Modern, London.

1992年,芙二子与日本建筑师 Atsushi Kitagawara 合作,在东京昭和纪念公园建造了一个游乐场。整个场地布满了被截去顶部的、低矮的金字塔形土堆。土堆上覆有草皮,可以供孩子们休息玩耍。雾气通过一个方形漏斗状的人工湖,以及一个十米长的钢管散发,每隔半小时会将游乐场完全笼罩。作品的名字如其样貌一样,叫“迷雾森林”,它如今被永久地安置于公园,到了周末尤其受欢迎。

© Fujiko Nakaya, Foggy Forest (1992) Children’s Park, Showa Kinen Park, Tachikawa

2008年,她创作了作品“雨月物语”(Tales of Ugetsu),顺着一条山间的溪流,雾气从高处缓缓而下散去,到了平地又随着不同的支流飘去不同方向,与行走在树林、桥梁间的人们相遇。设备中的雾气变化并非由人为控制,而是根据风的力量自然反应。人们在一片薄雾下,与自然神奇地交融。2010年,她在山口艺术与媒体中心创作了作品“Cloud Forest”。这次云雾被安置于庭院之中,游人可以坐在玻璃窗前观赏这幅时刻变化着的白色水墨画。

© Fujiko Nakaya, Cloud forest (2010)

此外,场馆还特意安装了音响,实时播放场馆内游客们产生的低频噪音,以及提前录制好的自然声音,人们皆可毫无拘束地走进这缥缈的场地里,舞弄轻柔的云雾。


城市之雾

除了园林之外,芙二子还积极地让作品与城市产生对话,她的雾雕如今已经是各大美术馆的常客。在1976年第二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她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前的草坪上设计了一个气候良好的小型生态圈“雾雕”,用以与当地糟糕的气候形成对比。

© Japanese artist Fujiko Nakaya, from Tokyo, works with assistants to construct her fog sculpture in Sydney's Domain, opposite th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2011年,芙二子在澳大利亚的一处屋顶停车场制造了漫天大雾,浓雾几乎完全淹没了游客,创造出一种身在云端的幻境;2013年,巴黎大皇宫举办展览期间,她让场馆前的仙女池不停地飘出雾气;同年,在为期一周的巴黎白夜艺术间期间,她又让夜间的巴黎共和国广场被雾气笼罩,当人们置身于这似真似幻的场景时,纷纷惊喜地拿起手机记录。

上: Fujiko Nakaya, Cloud Parking (2011), Fog Art Installation in a Rooftop Parking Lot

下: Fujiko Nakaya, Fog Square (2013), during the Nuit Blanche event at the Place de la Republique

2014年,恰逢现代主义建筑先驱菲利普·约翰代表作品玻璃屋建造65周年,芙二子应邀在玻璃屋外建立雾雕,当雾气四起,这座全透明建筑变得美不胜收。

© Fujiko Nakaya hides Philip Johnson's Glass House in vaporous fog

2018年,芙二子在纽约完成了项目“Fog x FLO”,项目的名称来源公园链设计者 Frederick Law Olmsted 的名字,Frederick 被称为美国的景观设计之父,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杰克逊公园、华盛顿公园等著名公园。出于对 Frederick 的尊敬,芙二子选择了其中五个公园,分别就地进行艺术畅想,这是她职业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创作。

© Fujiko Nakaya, Fog x FLO

在阿诺德植物园中,观者可以看到一团巨大的雾气从山坡上陆续滚滚而下的景象;在 Fens 公园,芙二子使雾从3米多高的树上降落,呈现了一张从头顶飘下的“面纱”;在 Leverett Pond 公园,一团巨大的雾会将一座小岛包围;在牙买加池塘,雾不停地从池塘升起,就像一团卧在地上的云……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Shoreditch

提到中谷芙二子,策展人 Jen Mergel 骄傲地说,“即使她如今已经85岁了,但她仍旧在认真地完成非常复杂甚至困难的事情,以求让作品显得精致且与众不同。”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作品如此打动人的原因。

© Fujiko Nakaya, Fog Sculpture Shoreditch



🕙✉️🕙

 来聊 

 如果是你,想用雾罩住什么地方? 



撰文/小刘

辑、排版/苦丁茶

NOWNESS

更多「生活中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